close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一些感覺?

別人越是對你好、想和你親近的時候,你越是會感覺不舒服,但又說不上為什麼。

 

又或者有這樣的情況,當他(她)不在你身邊時,你會焦慮不安。

但是,當他(她)靠近你時,你又無法忍受他觸碰你內心隱密的地方,於是你又會想和他(她)保持一定的距離。

甚至,每當你對一個人產生依戀之情,你很快就會同時產生很多自己也說不清楚的負面情緒:煩躁、厭惡、失望,甚至憤怒。

這些感覺讓你不再感到來自依戀的快樂和甜蜜,而是一個勁兒地想要逃離和疏遠。

undefined

 

生活中有些人可以進行表面或禮儀性的人際交往,然而,在近距離相處的親密關系中,他們便會感到緊張不安。

和伴侶在一起時,他們總是感覺無法和自己的愛人達到真正的親密,難以敞開自己的心扉。

他們會習慣性地想要逃避,很少談論自己真實的感受,或對深層次的情感交流不感興趣。

當伴侶想談論這段關係時,他們會閃爍其詞、無所適從。他們並非不負責任的人,日常交流也沒有障礙,就是關係一直無法深入。

特別是,每當你們的關係要邁入下一階段,比如見家長、訂婚或結婚時,有一方就會退縮,導致你們的關係總在原地徘徊,

經常會出現相對無言而又倍感壓抑的局面,或者是一方總想抓住對方而另一方卻想逃離的情形。

 

undefined

 

一、無法融入關係裡

 

在這裡,我們先來看一個案例:

有一個男性來訪者,35歲,已婚,自述在婚姻中對妻子總是非常被動。他在工作上很成功,也很有抱負和進取心。

可是,在跟妻子的相處過程中卻很被動,他總是很順從地對他妻子說“哦,好的,親愛的”,然後去做他妻子要求他做的任何事情,無論自己是否喜歡。

他說因為他不想傷害他妻子。但實際上,他對此感到非常壓抑,有時候甚至會背著妻子出軌。

他表現得這麼被動其實是為了逃避或減輕內心的負疚感。

他沒有意識到跟妻子在一起時,很多時候他都處於被她激怒的狀態,他只是一直壓抑著這種不滿。

但他沒辦法跟她討論他們之間的問題。他說:“有時候我真的對她蠻生氣的,但要對她表達不滿或發脾氣感覺很困難,我很容易內疚。”

 

undefined

 

隨著進一步的諮詢,我們瞭解到這個來訪者的父親對他的母親時有家暴,

因此這個來訪者從很小的時候就在心裡暗暗發誓絕不可以對女性使用暴力,這種想法導致了他很難對妻子表達不滿。

但是,這樣長時間的壓抑反而阻礙了進一步的親密。

還有一些來訪者,他們總是抱怨“為什麼我的每一個伴侶都在與我相處不久之後便離開了我,但是,他們好像又是被我逼走的。”

 

這些人強烈而迫切地需要愛,但另一方面他們又很難和另一個人建立真正的親密關係。

或者一旦關係更進一步後,他們便會焦慮不安,無法把自己全然地投入到關係裡,害怕那種依賴或被控制的感覺。

仿佛和另一個人保持親密就會失去獨立性,有失去自我的危險,因此,對進入親密關係有一種既期待又恐懼的感受。

 

undefined

 

曾有一位來訪者這樣描述自己的感受:當我發現自己真的愛上了他,要和對方建立親密的關係時,我感到了恐懼。

我知道自己會因此投身到全新的生活中,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掌控。我感到惶恐,開始自我貶損,讓自己覺得配不上這樣的關係,逼迫自己退回去。

父母能給予孩子最重要的禮物,就是愛、被接納和足夠的安全感。

有的人因為從小缺愛,沒有深刻體驗過被愛的感覺,一旦感到自己被愛,

他們就會覺得有風險,不由自主地拒絕對方,避免和伴侶過於親密,為了達到自我保護的目的而在潛意識裡壓抑了被愛的願望。

愛有時也是一種依賴和需要,意味著要承擔可能失去對方的風險和痛苦。

承認愛上一個人,並把自己交付到一段關係裡,是需要勇氣的。

在關係中被捲入得越多,當喪失關係時我們就會越痛苦。為了避免承受這樣的痛苦,有時我們會刻意避免進入親密關係。

 

undefined

我曾接待過一位來訪者,每當他太靠近一個人或太投入一件事時,就會變得過度焦慮,這種焦慮反映在他不斷更換工作和女朋友的行為上。

而他的女朋友則抱怨他有時太冷酷和疏離,常常有種被忽視的感覺。

工作成了他逃避親密關係、躲避衝突的一種方式。所以,有的人並不是因為工作或過度工作才無法親密,而是因為無法親密才躲到工作中。

轉身離開,尋找一個又一個“更理想”的伴侶,到頭來才發現,我們其實是在逃避面對真實的自己,避免再次觸碰早期的創傷。

當親密關係日益深入的時候,雙方在一般人際交往中不會暴露出來的各種創傷都會慢慢顯露,出現種種“奇怪的行為”,甚或不可理喻的行為。

而且關係越深入,這種“奇怪的行為”通常也會越來越多。

這因為當我們覺得這個關係足夠安全時,就會不自覺地想通過這個關係修復早年的創傷,這是一個無意識的過程。

 

undefined

 

親密關系在這個階段會變得異常艱難,但也恰恰說明關系在往更深的層次發展。

實際上,如果我們要進入更加信任、親密的關系,很重要的一步就是要能夠接納、療愈彼此的創傷。

換句話說,發展親密關系是一種能力,它涉及到即使在無助與痛苦時也有信任他人的能力。

要與他人建立起愛的聯結,必須要能夠帶著痛苦獨處,能夠剋服逃避親密的欲望,學習以成熟的愛和他人建立關系。

因此,對於關系的改善,還是要從自己的改變開始,看看內心那個不斷吞噬你能量的黑洞到底是什麼,而不是無助地逃離和被束縛。

雙方只有不斷溝通,相互理解,彼此包容,共同成長和經營,才能長久維持親密關係,並且越來越深入。

 

undefined

 

二、害怕被拋棄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不願意和伴侶提起自己的某段經歷、某些弱點,是因為擔心這些部分是對方所不能接受的,

害怕在暴露真實的自己之後對方會因此不愛自己,害怕對方會因為自己的“不完美”而離開。這些害怕的背後都是擔心自己不夠好,因此會被拋棄。

還有很多人不願意在伴侶面前表達出自己對對方的重視和需要,仿佛顯示出對對方的依賴自己就輸了,很沒面子。

其實是失去所愛之人的愛的恐懼使他們害怕、焦慮,於是內心那個渴望連接、渴望關系、渴望愛的自己就被深深地壓抑在潛意識里,

但是這樣給伴侶的感覺就是“你好像根本不需要我”。

恐懼會讓人自我封閉,這種狀態阻礙我們打開自己,使自己與伴侶隔離,甚至在愛人能夠傷害我們之前先中斷這段關系。

 

undefined

 

這些逃離親密的人,往往在生命早期有過被拋棄的經歷。

如果在生命早期經歷過和最信任、最依賴、最重要的人的分離,我們就容易產生“被拋棄”的感覺。

這種感覺會深深地扎根於心,使我們很難再相信任何親密關系。

 

成年以後,在我們有可能跟另一個人發展親密關系的時候,內心害怕被拋棄的恐懼就會被激活,從而本能地逃避親密,以免重蹈覆轍。

 

我們被困在早期的不安全感中: 一個很難徹底擺脫的牢籠。缺乏安全感的人,在愛上另一個人時會感到焦慮和恐懼,

別人對他們好時會覺得不舒服,伴侶也不容易接近他們的內心,因為兒時的經歷使他們潛意識里認為隨之而來的都將會是失望和背叛。

當眼前這個人變得越來越重要時,他們的內心就會開始擔心:他是真的愛我嗎?他會不會突然離開我?

 

undefined

 

雖然逃避親密可能使關系無法深入,但至少不會觸碰到“那些痛苦”,可以避免內心的傷痛、失落、憤怒和被拋棄感再次被誘發出來。

這些深深的恐懼,擔心對方是否會一直、及時地回應和關註自己,讓我們無法建立真正的親密關系。

這種對愛的恐懼,其核心是一種對自己和他人的不信任: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去維持一段愛的關系,不相信他人能夠為關系負責。

在焦慮的狀態下,我們通常只能看見所害怕看見的那個極端的景象:確信自己會遭到背叛與遺棄。

所以,在親密關系無法進一步發展時,我們的任務不是去尋找愛,而是尋找自己內心構築起來的阻抗它的那堵“牆”。

很多人一直將自己安置於自我保護式的隔離之中,以至於早已忘記了該如何與心靈直接溝通。

所以,當我們努力去愛伴侶,卻總是受挫、碰壁時,很可能問題並不在於對方,而在我們自己身上。

看起來是不信任對方和這份愛,其實內心更深處是不相信自己。

自己沒有學會如何去愛和接受愛,學會如何接納自己和對方,害怕敞開心扉,怕對方發現自己不夠好,總是與對方保持著“安全距離”,難以與對方真正的融合。

 

undefined

 

因此,在親密關系裡的每種感受、情緒和信念都包含了我們自己的一些問題,並不完全是伴侶的。

當我們想要批評或評價伴侶之前,先試著將自己從消極的防禦模式中釋放出來。

當我們能夠獨自面對孤獨與寂寞,而不是逃避或轉移沖突時,我們就會發現“親密”無處不在。

親密關系的核心意義也就在於,它讓我們能夠放下生活中錶面的“外在的我”,而去尋找不為人知的、深埋於心底的“內在真我”。

我們預料自己會被拒絕,所以提出很多過分的要求,並預先為這些要求的不可實現而感到憤怒。因為害怕被傷害、被拋棄,無法相信自己可以和任何人建立長久的親密關系,所以我們就先拒絕和逃離。

如果一直害怕被親密關系中潛在的危險所傷害,並被這種恐懼所裹挾,我們就無法積極地投入到一段情感里,親密關系也會變得脆弱、枯燥和空洞。

只有走出過去的陰影,或者跳出關系看清自己內心深處究竟在懼怕什麼,我們才能真正在關系中脫胎換骨,成為更真實的自己。

 

undefined

 

三、尋求完美的伴侶

 

還有些人在親密關系裡無法放下防禦、享受親密,是因為他們一直渴望的是尋找一位完美的伴侶。

 

在尋找完美伴侶的過程中,我們其實尋找的往往是自身缺失或不足的部分:因為自己不太會說話,所以想找個談吐機敏的人;

由於自己生活圈較窄,因此想找個能夠給自己更廣闊的社交生活的人;因為過於害羞、內向,於是想找個活潑、開朗、樂觀的……

我們一直在“尋找”,期待一個完美的伴侶來彌補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去努力建立、發展和經營一段真正的關系。但這種尋找註定是要失望的,因為理想中的完美伴侶是不存在的。

但有些人堅持認為伴侶應該完全符合自己的要求,一旦發現伴侶失去光環,便迅速另覓新歡,於是一生都在一段又一段的關系中尋覓理想伴侶,卻不斷希望又不斷失望。

 

undefined

 

希望找到一個完美伴侶,永遠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沒有沖突,不會吵架,這是一件幾乎不可能的事情。

 

好的婚戀關系,不是迴避沖突和矛盾,而是會“吵架”,即通過“吵架”解決問題,增進感情。

相反,如果總是迴避問題,兩人的關系只會越走越遠,直至最後感情破裂。建立在幻想上的親密關系一般不會長久。將對方理想化、完美化的致命之處就在於承受不了變化。

 

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有記者問李敖:胡因夢那麼美,對你又那麼痴心,為什麼你捨得離棄她?

李敖回答:我是一個完美主義者,胡因夢在我心中宛如童話仙子,不能忍受半點瑕疵,

有一天,我無意中推開沒有反鎖的衛生間的門,看到坐在馬桶上的她因為便秘而滿臉憋得通紅,實在太不堪了。

 

世上沒有完美的伴侶。

宮崎駿的《哈爾的移動城堡》中有一句台詞說得好:“愛,不是尋找一個完美的人,而是要學會用完美的眼光,欣賞那個並不完美的人。”

 

undefined

 

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要求無比苛刻時,往往源於其內心對“完美”的渴望,以及對於“缺憾”的恐懼。

這種渴望和恐懼使得我們不斷苛求自己,也不斷挑剔身邊的人。

伴侶真實的自我很容易威脅到我們對理想伴侶的標準,忽視伴侶的個性就成為一種普遍的防禦方式,而這很容易傷害到彼此的關系。

接納別人的傷痛、弱小和不完美,這才是愛。如果你不能接受別人原本的樣子,或不讓他們自由地走自己的路,那麼你就不是真的在愛他們。

你只是想從他們身上得到滿足,與他們建立關系的目的並不是出於愛、為了親密,而是為了滿足自我的需求。

 

本文投稿人-白福寶是《我想和你好好的:給年輕人的親密關係成長課》作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ady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